供应商品质改善及计划书旨在通过一系列策略和行动,提升供应链中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这包括对现有供应商进行评估,识别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持续监控以确保效果。计划可能涉及培训供应商、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审核和反馈机制等。目标是减少缺陷率,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客户满意度,并最终实现成本节约。
供应商所提供的零部件质量直接关乎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进而影响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供应商质量控制已成为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的关键路径。
对供应商进行业绩评定是企业实施供应商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也是动态管理供应商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科学、公正的业绩评定,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并采取相应措施激励优秀供应商、淘汰不合格供应商,这对于促进供应商提升产品质量和供货积极性,构建稳固的供应商关系至关重要。
随着能源供应日益紧张、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及自然灾害等问题的不断扩大,全球供应链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过去,许多企业的采购领导主要关注降低成本,而如今,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根据德勤2018年全球CPO调研报告,采购战略的前三位分别是:成本节省78%,新产品/市场开发58%,风险管理54%,越来越多的CPO认识到供应安全的重要性,将采购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采购风险应该如何管理呢?
风险管理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主要遵循PDCA原则,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应对和持续改进,在实际的企业实践中,风险管理往往流于表面,例如虽有采购风险登记表但不更新,识别了风险却不知如何量化评价,建立了事后举报渠道但事前不控制,或因能力问题无法识别风险,这些都使采购处于危险之中,让救火成为常态,在当前高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下,需要更加前瞻性地管理风险,本文将从前瞻性角度出发,探讨采购风险管理的方法。
尊重版权,本文内容转自采购培训专家宫迅伟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宫迅伟采购频道”。
由于所知有限,我只能简要概述一下:
1. 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合格的供应商评价和引入机制。
2. 其次要制定一套尽可能全面的供应商管理办法,至少涵盖交付进度、价格、质量保证、技术开发、知识产权、财务支付等方面。
3. 还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供应商管理办法得到严格执行。
建议同一商品的供应商不要独家,而应有2-3家,并根据价格、进度和质量等评价结果确定60%、30%、10%的供货比例,必须建立和严格执行供应商质量保证金制度,否则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供应商可能会推诿或逃避责任。
如何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是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传统的来料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IQC内部管理,对外则是一种被动式的关系,随着追求质量提升和双赢局面的出现,IQC来料质量管理将转变为供应商的源头质量管理,企业不是被动地与供应商打交道,而是要主动引导、改变、管理和维护它们之间的质量体系。
供应商质量管理10大原则
1. 采购商可对重要供应商派遣专职驻厂员,或经常进行质量检查。
2. 采购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品进行质量检测或现场检查。
3. 采购商减少对个别供应商大户的过分依赖,分散采购风险。
4. 采购商制定各采购件的验收标准和与供应商的验收交接规程。
5. 对选定的供应商,公司与之签订长期供应合作协议,在该协议中具体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互惠条件。
6. 采购商可在供应商处设立SJ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SJQE通过扮演客户角色,推动供应商的质量提升。
7. 采购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进行等级评比,制定并落实奖惩措施。
8. 每年对供应商进行重新评估,不合要求的予以淘汰,从候选队伍中补充合格供应商。
9. 采购商对重点材料的供应商上游厂商进行质量监控管理。
10. 管控供应商材料的制程参数变更或设计变更时均需采购商的确认批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宫迅伟老师。
到此为止,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供应商品质改善及计划问题的详细介绍,希望这2点解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