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市公司金融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上市公司金融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谢平什么时候提出的"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谢平在2012年4月7日"金融四十人年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概念。在短短几年中,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界和IT界热门的词汇,相关创业活动也非常活跃。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六种主要类型--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谢平,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金融"概念提出者。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会副主席。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非银行金融机构司司长、湖南分行行长、研究局局长、金融稳定局局长,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曾经三次获得过“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研究领域涉及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著有《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货币政策》、《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中国金融腐败:从定性到定量》、《中国金融改革思路:2013-2020》等多部学术著作。
什么是金融证券化
定义:金融证券化(securtization),是指把银行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成可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即资产证券化。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证券的比率越来越大·从广义角度上看,公司融资方面的证券化也在证券化的范围之内,即企业的资金从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发展到主要依靠发行证券来筹措资金。而居民储蓄结构也出现了证券化倾向,储蓄存款转向证券化。 意义: 对企业而言,直接发行证券的形式在市场上筹集资金既便利融资,成本又低,还可享受发行证券本身的许多好处。对社会公众而言,有价证券在流动性和收益率方面比银行存款更有吸引力。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公司融资证券化趋势的形成。
浅谈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的关系,房地产能离开金融手段吗
中国房地产发展到今天正是金融属性的推动,真正能做到“房住不炒”之日,房地产行业才能退掉金融属性的外衣,转变为商品属性,才是刚需者的春天。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
房地产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这就使房地产行业对金融,对资金的依赖度极高,不管是开发商拿地、建造、出售还是购房者购买等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
当前很多房地产企业强调高周转,高负债。
广东著名房地产企业喊出了“拿地即开工,三月就开盘”的口号。
在这样的运作模式下,房地产企业最看重的就是现金流,这显然把房地产行业套上了金融属性的外衣。
地产企业与金融企业同质化
近一段时间,国家对于房地产资金来源进行了大量限制。这一轮调控的力度远远大于以往,一些城市要求开发商一个月内全款拿地。在青岛等城市有些楼盘还被要求现房销售。这意味着在传统的产销模式下,房地产企业加杠杆的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对于开发商来说,要么被动的去杠杆,要么就要寻找新的融资途径。不少地产将融资途径对准海外,还有些地产大量推行供应链融资。融资途径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在这个过程中,大型地产商转型为金融地产集团,建立集团的附属银行、证券、信托公司等子公司,从而稳定开发资金来源。
这个过程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外衣又加厚了很多。
预售制度推波助澜
房地产预售制度是始于香港地区而,香港房价已经变为灾难,中国内地预售制度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了。
2-3年的预售期,使得房地产企业有大量的空余资金,可以肆无忌惮的进行房地产开发。过去10年楼市的疯狂于房地产项目的野蛮生长不无关系。
房地产企业去金融化
我国房地产发展到全民炒房的地步,正是因为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而且是“稳赚不赔”的投资。然而任何投资品都不可能是没有风险的,疯狂的房地产市场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国家目前颁布了各种针对房地产企业的政策,目的就是平稳化解风险,逐步去房地产行业金融化。
一句话就是减弱房产预期收益,真正做到房住不炒,让刚需者成为房地产买卖的主力军。
房地产和金融是相互依存的行业,房地产也离不开金融手段。
简单而言,房地产开发离不开金融输血,房地产调控也需要金融手段,我们普通人买卖房地产也离不开金融。拿房地产开发的例子来说明:
从拿地到项目开发到卖房销售等都离不开金融的影子。拿地,在房地产政策宽松时,这之中一部分是开发商资金、一部分是银行资金。然后开发商通过银行开发贷或信贷、基金公司资金,进行项目建设,
等到房子建成后,购房者买房需要到银行做抵押贷款,国家也会随时根据楼市情况,进行调金融调控。比如通过上调房贷利率,比如限制房企的融资渠道等等。
如果离开金融,房地产业几乎无法存在。
从房地产的销售这个层面上看,如果没有购房贷款,那么商品房将成为社会塔尖人群的特定商品,这群塔尖人群不仅要有足够的现金能买得起这些商品房,还得确保这些现金是闲钱,不用考虑这些资金的利息成本才行。若如此,当前房地产市场,我估计可以萎缩到现在的30%以下,交易总量减少70%以上。这个数据不只是来源于当前购房市场上一次性购房的比例,而是更低过这个数据,因为目前实际以一次性付款来购置物业的置业者实际上也收益于贷款按揭买房政策--很多都是将原有的物业卖掉,而买家也一般是通过贷款买房才可能将全款快速给到业主的。总之,即使仅仅谈房地产销售市场规模这一环,这个产业基本上就缩水一大半了。
从房地产开放这个层面上看,如果金融从经营贷、开发贷等各种形式各种开发环节下撤离的话,那么每个开发商都得全然地用自有资金去全款拿地、全款建房。这在十年前还不是问题,在目前地价和房价差距缩小的背景下,根本无法实现,因为目前的收益利润率在很多城市都非常低,能有个15%就不会错了,这些开发商基本上是靠的是内部收益率在拼绩效,也就是一元钱多长时间能回来,也即每一块钱的运作效率。如果没有金融,那么在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地产行业里每一块钱的效率将成为各行各业里最低下的行业。这样基本就没有什么行业吸引力了,也不会有什么资本会注入到这个行业里了。又加上上述消费市场的塔尖化,则更是雪上加霜。
总体来说,金融本质就是跨期交易,房地产,有着周期长,资金密集的特点,如果没有金融,无论是在消费环节还是在开发环节,都是封喉之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市公司金融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市公司金融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